💡 前言:我也曾經每天「喝自己的失敗」
嘿,朋友!你是不是也曾經跟我一樣,在咖啡旅程的開頭,每天都喝到懷疑人生?記得剛學手沖咖啡的第一個月,我大概有 20 天都在懷疑自己:「天啊!怎麼每一杯咖啡都又酸又澀?」那時候,我甚至一度覺得,是不是我根本就不適合喝黑咖啡,或者我的味蕾出了什麼問題。
直到後來,我痛定思痛,開始像個咖啡偵探一樣,仔細紀錄每次的咖啡沖煮條件,然後試著調整一點點水溫、一點點咖啡研磨粗細。才這麼一試,我赫然發現!原來問題根本不是出在咖啡豆不好,也不是我的手沖技巧有什麼大毛病,而是藏在那些我從未注意到的沖煮方法細節裡!
這篇文章,我會用我的「慘痛經驗」與「成功秘訣」,手把手帶你搞懂咖啡太酸和咖啡太苦的原因,並分享我怎麼一步步調整,把每一杯「失敗咖啡」都救回來,讓你也能泡出屬於自己的完美咖啡,享受愉快放鬆的咖啡時光!
☕ 為什麼咖啡會「太酸」?我的真實經驗與解決方案!
📝 我親身遇過的「太酸」原因:
- 初次嘗試的震撼教育: 記得我第一次買淺焙豆就直接手沖來喝,結果那味道真的酸到像在咬檸檬皮,讓我臉都皺起來了!那時候我完全不理解,咖啡怎麼會是這種果酸味!
- 水流過快,風味萃取不足: 有時候我手沖得太快,咖啡液一下子就滴完了,整杯咖啡喝起來像水加了點酸味精,完全沒有濃郁的咖啡香氣,只有尖銳的酸。
- 水溫不足,甜味沒被喚醒: 還有一種情況,我以為用剛煮沸的開水直接沖就好,但如果水溫太低(例如 $80^\\circ C$ 左右),咖啡豆裡面的甜味根本沒有被充分帶出來,反而讓酸味變得更突出。
🔧 我的改善方式:讓咖啡的酸變得更舒服!
經過無數次的咖啡實驗和記錄,我發現這些方法真的超有效:
- 換個起跑點: 我會先從中焙或日曬豆開始練習。我特別喜歡巴西日曬豆,它的甜度很穩,能讓咖啡喝起來更圓潤,咖啡酸甜平衡。
- 增加悶蒸時間: 我發現悶蒸真的非常重要!我通常會把悶蒸時間拉長到 30 秒左右,這能幫助咖啡粉充分預熱並均勻膨脹,為後續的咖啡萃取打下好基礎。
- 注水變慢一點: 我現在會刻意放慢注水速度,讓整個手沖過程在 2 分 45 秒左右結束。這樣咖啡粉與水有足夠的接觸時間,風味物質能被充分萃取出來。
- 學會「讀懂」水流: 現在只要我看到咖啡的流速太快,我就會立刻意識到:「哎呀,咖啡研磨粗細是不是太粗了?咖啡磨豆機要再調細一點了!」這是我從失敗中學到的寶貴咖啡沖煮技巧。
ALT 標籤建議: “咖啡太酸原因”, “淺焙咖啡酸味”, “手沖咖啡過快萃取”, “咖啡水溫不足”
🔥 為什麼咖啡會「太苦」?我的經驗教訓與修正方案!
📝 我的經驗教訓:
- 「越重口味越專業」的迷思: 我有一陣子超迷深焙豆,覺得「咖啡豆烘得越重、味道越濃才越專業」。但結果就是每天喝咖啡都喝到嘴巴發澀,感覺像舌頭上結了一層膜,一點都不享受。
- 研磨太細 + 水溫太高 = 悲劇: 後來我才發現,問題是我把咖啡豆磨得太細,咖啡研磨度不對,而且咖啡沖煮水溫又設得太高,這導致整個咖啡嚴重過萃(苦味全都跑出來了),所以才會那麼苦。
🔧 我的修正方式:讓咖啡的苦變得更迷人!
找到問題後,我的咖啡沖煮立刻有了轉機:
- 把研磨調回中粗: 我會把咖啡粉的研磨度調回中粗,顆粒大小類似海鹽。這樣咖啡萃取更均衡,咖啡苦味就不會那麼突出。
- 水煮沸後靜置: 我現在一定會把水煮沸後,靜置 45 秒左右再沖,讓水溫大約降到 $90^\\circ C$~$92^\\circ C$。這個咖啡沖煮水溫對中焙豆非常理想。
- 選擇「友善」的咖啡豆種類**:** 我改用「中焙、蜜處理」的哥倫比亞咖啡豆(因為這款咖啡風味喝起來像可可加上一點點水果的甜感,非常順口)。
現在,即使我用一些平價的咖啡豆,只要沖煮條件穩定,也能沖出滑順不澀的咖啡,而且帶著迷人的咖啡香氣!
ALT 標籤建議: “咖啡太苦原因”, “深焙咖啡過度萃取”, “咖啡研磨度錯誤”, “咖啡沖煮水溫過高”
📊 我的咖啡紀錄表格(你也可以這樣做,這是你的咖啡日記**!)**
建立一個專屬的咖啡記錄表格,絕對是你咖啡旅程中最重要的「學習筆記」!每次沖煮咖啡都記錄下來,你會發現自己進步超快!
| 日期 | 咖啡豆 | 咖啡粉 | 水比例 | 研磨粗細 | 水溫 | 沖煮時間 | 味道評分 | 調整備註 |
| 7/20 | 哥倫比亞 中焙 | 20g | 1:15 | 中粗 | $91^\\circ C$ | 2:45 | ⭐️⭐️⭐️⭐️ | 水溫提高後酸感平衡 |
| 7/21 | 日曬巴西 | 20g | 1:16 | 中粗偏細 | $90^\\circ C$ | 3:00 | ⭐️⭐️⭐️⭐️⭐️ | 超甜順,不苦澀! |
| 7/22 | 肯亞 淺焙 | 20g | 1:14 | 粗磨 | $88^\\circ C$ | 2:10 | ⭐️⭐️ | 太酸,考慮加溫再試 |
匯出到試算表
📥 你也可以建立自己的 Excel 或 Notion 記錄表格,一週後你就能清楚找出最適合你口味的咖啡沖煮參數組合!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咖啡學習方法。
ALT 標籤建議: “咖啡沖煮紀錄表範例”, “個人咖啡日記”, “咖啡風味筆記”
💬 新手常問我:要不要用中焙?我的衷心建議!
很多咖啡新手都會問我:「到底該從哪種咖啡焙度開始?要不要直接用中焙?」
我都會說:「當然要!我會建議你先從中焙咖啡豆開始,好好熟練手沖的基本技術,包括控水、研磨度和沖煮時間的搭配。等你對這些基本功都穩定後,再去玩淺焙或深焙,那時候你會更有感覺、也更有信心!」
- 淺焙: 它的酸感會比較明顯,沖煮時需要更精準地控制注水速度和水溫,手沖技巧要求較高。
- 深焙: 雖然它的容錯率相對高(因為風味強烈比較難沖壞),但苦味也比較多,一個不小心就容易過萃,喝起來可能會太重。
💡所以,中焙是最剛好的學習起點。它酸甜平衡的咖啡風味,能讓你更容易感受到咖啡的美好,同時也能穩固你的手沖基礎!
✅ 總結:喝得懂自己的咖啡,是最重要的進步
回顧我自己的咖啡練習歷程,我發現最重要的並不是你能不能一次就沖對一杯完美咖啡,而是你是否「開始知道每次失敗的原因是什麼」。當你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,這本身就是最巨大的進步。
所以,朋友,你也是一樣!只要你肯記錄、肯一點點地調整,每一次沖煮咖啡都會讓你更靠近你喜歡的咖啡風味。這種探索的過程,本身就是一種享受。
👉 如果你想延伸閱讀,讓你的咖啡旅程更豐富:
ALT 標籤建議: “咖啡新手進步”, “咖啡沖煮問題解決”, “咖啡學習心得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