)
前言: 想深入咖啡的美好世界,卻總是被各種「火星文」般的專有名詞卡關嗎?像是「單品跟配方豆差在哪?」、「什麼是日曬、水洗處理法?」、「手沖咖啡的水粉比怎麼抓?」。別擔心!這份終極版咖啡術語懶人包,將為您系統性地整理從咖啡豆種類、烘焙度到手沖技巧等 50 個必懂名詞,幫助您快速建立觀念,自信地與咖啡師交流,選到心儀的咖啡豆!
一、咖啡豆品種與處理法 (品種、產地與後製)
- 🌱 阿拉比卡(Arabica): 風味佳、酸值高,是高品質咖啡的主要品種。
- ➤ 新手筆記:基本上,你在精品咖啡店喝到的都屬於這種,是風味的保證。
- 🌿 羅布斯塔(Robusta): 苦味重、咖啡因高,多用於即溶咖啡或義式混豆。
- ➤ 新手筆記:如果你追求提神效果和濃烈苦味,會常看到它的身影。
- 🌍 單品咖啡(Single Origin): 來自單一國家或莊園的咖啡豆。
- ➤ 新手筆記:想體驗特定產區的獨特風味(如花香、果香),選這個就對了。
- 🎨 拼配豆(Blend): 混合不同產區豆子以達成協調風味。
- ➤ 新手筆記:追求穩定、平衡的口感,或製作拿鐵等義式咖啡時的首選。
- 💎 微批次(Micro Lot): 小批量的特選咖啡豆,品質高、數量少。
- ➤ 新手筆記:通常風味驚豔,價格也較高,適合想嘗鮮的進階玩家。
- 🏆 精品咖啡(Specialty Coffee): SCA評分80分以上的高品質咖啡。
- ➤ 新手筆記:這是高品質的代名詞,代表咖啡從種植到杯中的所有環節都受到嚴格把關。
- ☀️ 日曬處理(Natural): 將果實直接曝曬乾燥,常帶果香與發酵味。
- ➤ 新手筆記:喜歡濃郁、奔放的水果風味?選「日曬」通常不會錯。
- 💧 水洗處理(Washed): 去除果肉後水洗發酵,風味乾淨、明亮。
- ➤ 新手筆記:偏好口感乾淨、酸質清爽的風味,可以優先嘗試「水洗」。
- 🍯 蜜處理(Honey Process): 保留部分果膠曬乾,兼具果香與甜感。
- ➤ 新手筆記:介於日曬與水洗之間,甜度很高,是新手入門的友善選項。
- 🚫 瑕疵豆(Defect Bean): 有缺陷的豆子,會影響風味。
- ➤ 新手筆記:專業的店家會在烘焙前後挑除瑕疵豆,這是確保咖啡好喝的基本功。
二、咖啡烘焙度與相關術語
- 淺焙(Light Roast): 酸味明顯,保留豆子原始風味。
- ➤ 新手筆記:適合手沖,能喝到最多產區的「花香」與「果酸」風味。
- 中焙(Medium Roast): 酸甜均衡,是大眾化的烘焙程度。
- ➤ 新手筆記:新手的安全牌!酸苦平衡,無論手沖或做美式咖啡都合適。
- 深焙(Dark Roast): 苦味與炭燒味強,常用於義式濃縮。
- ➤ 新手筆記:如果你喜歡濃郁的巧克力、堅果苦香味,這是你的菜。
- 💥 一爆(First Crack): 烘焙過程中豆子第一次爆裂,標誌著熟度變化。
- ➤ 新手筆記:這是咖啡豆「可以喝了」的信號,淺焙通常在一爆密集後就會下鍋。
- 🔥 二爆(Second Crack): 更深度的烘焙階段,風味明顯轉向苦味。
- ➤ 新手筆記:進入二爆代表烘焙度很深,豆子會開始出油,焦苦味更重。
- 📈 烘焙曲線(Roast Curve): 溫度與時間的記錄,用於控管風味。
- ➤ 新手筆記:這是烘豆師的作戰地圖,決定了一支豆子的風味會如何呈現。
- ⏳ 發展時間(Development Time): 從一爆到出鍋的時間,影響咖啡甜感。
- ➤ 新手筆記:這段時間的長短,是決定咖啡喝起來會不會「太酸」或「焦苦」的關鍵。
- 🍬 焦糖化(Caramelization): 糖類加熱產生的甜香,是烘焙關鍵。
- ➤ 新手筆記:咖啡中的焦糖、奶油、餅乾等討喜甜感,都來自於此。
三、常見咖啡沖煮方式 (手沖、義式與其他)
本段落包含了從手沖咖啡、義式咖啡到冷萃咖啡等各種沖煮法的關鍵字。
- 💧 手沖(Pour Over): 用濾杯手工注水沖泡,控制風味細節。
- 🇫🇷 法壓壺(French Press): 利用壓網過濾,口感厚實、油脂多。
- ⚗️ 虹吸壺(Siphon): 利用氣壓原理沖煮,風味乾淨、香氣足。
- ☕️ 義式濃縮(Espresso): 高壓萃取的小杯濃縮咖啡。
- 🇮🇹 摩卡壺(Moka Pot): 家庭版義式咖啡壺,靠蒸氣壓力沖煮。
- 🧊 冷萃(Cold Brew): 低溫長時間萃取,口感柔和滑順。
- ✈️ 愛樂壓(AeroPress): 介於手沖與義式的器具,風味多變。
- 🇹🇷 土耳其咖啡(Turkish Coffee): 未過濾的咖啡,細粉與水煮沸。
四、沖煮參數與核心技術
- 📊 萃取率(Extraction): 咖啡溶出物的比例,太低太高都會影響味道。
- ➤ 新手筆記:萃取不足會很酸,過度萃取會很苦,目標是找到中間的「甜蜜點」。
- ⚙️ 研磨度(Grind Size): 從粗到細,對萃取影響極大。
- ➤ 新手筆記:這是你最需要學會調整的變因!「手沖」用中等研磨,「義式」用極細研磨。
- ⚖️ 水粉比(Brew Ratio): 水與咖啡粉的比例,常見1:15 ~ 1:18。
- ➤ 新手筆記:影響咖啡濃淡最直接的數字!1:15代表15克水沖1克粉,味道較濃。
- ♨️ 悶蒸(Blooming): 預浸泡釋放氣體,使萃取更均勻。
- ➤ 新手筆記:手沖的第一個步驟,看到咖啡粉像漢堡排一樣膨脹起來,就對了!
- 🔬 TDS(總溶解固體): 測量咖啡濃度的指標。
- 🌡️ 水溫(Brewing Temperature): 一般建議88~96°C。
- 🌊 注水手法(Pouring Technique): 如繞圈、分段、水柱控制等。
五、手沖咖啡常見器具
- V60/Kalita 濾杯(Dripper): 是手沖的核心器具。
- 濾紙(Filter Paper): 需搭配濾杯使用,影響流速與風味。
- 電子秤(Scale): 精準控制粉量與注水。
- 溫控壺/手沖壺(Gooseneck Kettle): 細口設計便於穩定注水。
- 磨豆機(Grinder): 建議使用錐刀或平刀磨豆機,避免用砍豆機。
- 咖啡豆罐(Canister): 保存豆子的密封容器。
- TDS濃度計: 用於測量咖啡濃度。
- 計時器(Timer): 沖煮時間的精準控制。
六、如何描述咖啡風味 (杯測用語)
- 🍋 酸值(Acidity): 非酸敗,而是像水果的清爽酸味。
- 🍯 甜感(Sweetness): 如糖果、水果的自然甜味。
- 🥛 醇厚(Body): 口感的厚重感,如奶油般滑順。
- ⏳ 餘韻(Aftertaste): 飲後留在口中的風味持久度。
- 🤝 平衡(Balance): 酸、甜、苦等風味協調不突兀。
- 👃 香氣(Aroma): 鼻子聞到的氣味。
- 🎨 風味輪(Flavor Wheel): 風味分類工具,幫助描述風味。
- ⚫️ 乾香(Dry Aroma): 研磨後、加水前聞到的香氣。
- 💧 濕香(Wet Aroma): 加水沖泡後釋放的香氣。
咖啡入門常見問題 (FAQ)
Q1: 這麼多咖啡術語,新手應該先記哪些? A: 建議優先記住與**「購買咖啡豆」和「調整風味」**最相關的詞:單品/拼配豆、烘焙度(淺/中/深)、處理法(日曬/水洗)、研磨度、水粉比。 掌握這幾項,就能清楚向店家描述需求,並在家中做出基本調整。
Q2: 阿拉比卡和羅布斯塔最主要的差別是什麼? A: 最簡單的區分法:阿拉比卡重「風味」,味道富含花果香、酸質明亮;羅布斯TA重「功能」,咖啡因含量高、味道濃烈苦感重,常用於提神為主的飲品。
Q3: 為什麼手沖咖啡這麼流行?它比其他方式好嗎? A: 手沖咖啡最大的魅力在於**「可控性」與「儀式感」。使用者可以透過調整水溫、研磨、手法等,細膩地展現一支精品咖啡豆**的風味層次。它沒有絕對的好壞,但最能體驗咖啡風味的細微變化。
結論: 恭喜你!看完這 50 個咖啡專有名詞,你已經具備了踏入精品咖啡世界的基本功。請將這份懶人包存起來,下次不論是購買咖啡豆,還是在家手沖咖啡,遇到不解的詞彙時,隨時都能回來查詢。記住,這些術語是為了幫助你更好地與人溝通、享受咖啡,不必有壓力,從感興趣的部分開始探索吧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