📖 目錄
- 為什麼這些風味會出現?🌟
- 速覽:5 個實作步驟 📝
- Step 1|選豆與烘焙建議 🔎
- Step 2|聞香練習(乾香 / 濕香)👃
- Step 3|小口啜飲+舌區感受 🥄(含具體示範)
- 在家可以做的 3 組 A/B 練習(含配方)🔁
- 作者經驗(示範)✍️
- 風味速查表:產區 vs 風味 📊
- 結論+延伸閱讀 ✅
為什麼這些風味會出現?🌟
簡短說明:咖啡豆裡含有許多揮發性化合物,烘焙、處理法(如日曬/水洗)與產區風土都會決定我們最後聞到或嚐到的「水果、堅果、花香」等表現。這是化學+生物的結果——不是玄學,但也需要練習去辨識。雀巢咖啡下厨房
速覽:5 個實作步驟 📝
1️⃣ 選對豆(單品豆、淺焙/中焙)
2️⃣ 聞乾香 → 聞濕香(閉眼)
3️⃣ 小口啜吸,注意舌尖/側邊/舌根感受
4️⃣ 用熟悉食物做聯想(檸檬、草莓、烤杏仁)
5️⃣ 做 A/B 對比並記錄(重點:溫度、比例要一樣)
Step 1|選豆與烘焙建議 🔎
- 推薦:衣索比亞(淺焙) 嘗試找果酸與花香;巴西或哥倫比亞(中焙) 可練習堅果、可可類的尾韻。咖啡洞察雀巢咖啡
- 小叮嚀:包裝上標示「處理法」也很重要——日曬(natural)常會更果甜、酒香;水洗(washed)酸質清晰。下厨房
Step 2|聞香練習(乾香 / 濕香)👃
做法:研磨 → 深吸(乾香);注水悶蒸 30 秒 → 再吸(濕香)。
- 乾香常是第一手線索(像乾果、花草);濕香更能揭露果酸或發酵香。
- 小技巧:閉眼、想像 3 個最熟悉的食物,把香氣記下來(例如:「像檸檬皮 + 些微草本」)。林桑咖啡 | 深烘焙咖啡豆專家
Step 3|小口啜飲(含具體示範)🥄
為何要小口? 因為不同舌區感受不同味道:舌尖→甜、舌側→酸、舌根→苦。
示範參數(手沖):咖啡 15 g / 水 250 ml(1:16.6),水溫 92°C,30–45 秒悶蒸,總萃取 2:30–3:00。
步驟:啜一小口(約一口茶的量),讓咖啡在口中均勻覆蓋 2–3 秒再吞下,注意鼻腔的回香(逆向嗅覺)。把聯想到的味道寫下來。
在家可以做的 3 組 A/B 練習(含配方)🔁
- 耶加雪菲(淺焙) vs 巴西(中焙) — 同配方(15g/250ml),對比酸與堅果感。
- 同產區水洗 vs 日曬(同烘焙度) — 看處理法如何影響果甜/發酵味。
- 熱喝(90°C) vs 冷卻至 50°C — 冷卻後酸感與甜感往往更明顯。
每組至少做 2 次,並記錄你的描述(方便後續比對)。
作者經驗(示範)✍️
範例一(請改成你自己的真實經驗):
「有一次在小店試喝衣索比亞淺焙,那股‘先甜後亮’的酸像極了剛擠的葡萄柚汁,我當下就寫下‘葡萄柚+茉莉’。第二天在家重現同樣配方,發現水溫高一點時,花香更突出。這讓我學會:同一豆子,沖煮參數改變風味很大。」
範例二(請改成你自己的真實經驗):
「我曾把巴西豆和哥倫比亞豆放在同一個早晨做盲測,朋友選了‘榛果’那杯,另一杯選了‘焦糖’。那次我學到:描述越生活化越好,‘榛果’比 ‘堅果味’ 更容易讓人有共鳴。」
(把上面兩段改成你自己的真實觀察,會大幅提升文章原創度與可信度)
風味速查表:產區 vs 風味 📊
(簡略表格)
- 衣索比亞 / 肯亞 → 柑橘、莓果、花香。咖啡洞察
- 哥倫比亞 / 巴西 → 焦糖、榛果、可可。雀巢咖啡
- 印尼(蘇門答臘) → 木質、辛香、厚重口感。eCup – 香港精品咖啡平台
結論+延伸閱讀 ✅
- 結論:辨識水果/堅果香是「知識+練習」,加入對比練習與個人筆記,3–5 次後你會進步很多。
- 延伸閱讀(建議):SCA 風味輪、Nespresso 品味教學、地方咖啡研究站(我查詢時參考到這些資源)
